為了能白一點,生命也不重要!面粉增白劑去留惹爭議
為了達標,加了三聚XX,為了能白一點,加點增白的
中國人,就是這樣,只看表面,哎哎,悲哀
“離了增白劑,是蒸不成饅頭、搟不成面條、烙不成大餅還是不成油條?”在添加劑使用標準和去留之爭中,兩大部門利益沖突,卻無人對中國老百姓負責
【財新網】(見習記者戴廉)一種學名叫“過氧化苯甲酰”的物質,因其增白面粉的功效,作為合法添加劑進入小麥粉國家標準已有20余年。此后,據稱出于該物質對健康存在潛在風險的顧慮,以及對行業發展的考量,近十年來糧食系統始終呼吁取消該標準,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在“面粉增白劑”去留問題上,十多年來一直呼吁取消的“主廢派”,其實是背負“濫用增白劑”惡名的糧食生產企業和國家糧食局;“主存派”卻是負責食品安全事宜的衛生部。
上述爭議并不是單純的“科學”之爭。據本刊記者了解,增白劑的存廢被指代表不同商業利益。爭議雙方的決策依據,除了公眾健康風險,還包括諸如生產成本、貿易壁壘、不同行業利益等因素。而每天都要食用面粉的廣大消費者,始終是決策的缺席者。
不用增白劑就賣不動
1986年,過氧化苯甲酰作為法定添加劑進入小麥粉國家標準,迄今已有24年。
上世紀80年代,時任原商業部糧油工業局局長、現任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的王瑞元在英國考察時,發現英國的面粉添加該物質后增白效果顯著。在其推動下,商業部在新頒布的小麥粉標準里,允許添加過氧化苯甲酰。與此同時,衛生部也將過氧化苯甲酰列入《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兩者均為國家標準。
事實上,由于增加了生產成本,一些生產廠家并不愿意添加面粉增白劑。一位曾在面粉企業擔任過銷售主管的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一方面,過氧化苯甲酰售價遠高于面粉;另一方面,為了符合標準,應使面粉中的“過氧化苯甲酰”控制在每公斤60毫克,這十分需要技術含量,“一不小心就會超標,超標了就得被罰”。
問題是,“別人都用,不用就賣不動”,因此不少企業對于添加增白劑還頗有些無奈。
但是,并非所有的面粉廠都不情愿使用“過氧化苯甲酰”。在不用增白劑的情況下,面粉的顏色與精度有關,精度越高面粉越白。由于“過氧化苯甲酰”能使面粉變白,有些面粉廠利便用增白劑把精度較低的面粉冒充為精度較高的面粉,并稱之為“提高面粉出粉率”。
一些反對者還來自質檢和工商部門。上述糧食系統權威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國家糧食局經常聽到基層質量監督和工商管理部門的抱怨,認為增白劑超標是小麥粉質量抽查發現的主要問題。還有面粉生產企業使用“吊白塊”等非法添加劑對面粉進行增白。
由此,“對于增白劑超標和非法添加,既然現行監管力量有限,無法杜絕,不如全部禁用面粉增白劑”的聲音隨之而來。
然而,這一訴求遭到衛生部門的反對。反對禁用增白劑的代表人物,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他曾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副所長、衛生部食品衛生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食品添加劑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
陳君石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即“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他對本刊記者表示,“為了讓消費者能吃到這么多琳瑯滿目、符合多種人口味、貨架期延長,而且價格可以接受的食品,就必須使用食品添加劑”。
多年來,對于取消面粉增白劑的呼聲,陳君石堅稱,“在國家標準范圍內使用面粉增白劑沒有安全問題。”
針鋒相對:兩個國家標準打架
爭議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趨激烈。自2000年起,曾經力推增白劑的王瑞元,開始在各種糧油工業會和糧食行業會上呼吁企業禁用面粉增白劑。關鍵的因素,是他發現國際上已開始逐步淘汰面粉增白劑。
王瑞元的呼吁引起了大型面粉加工企業的響應。全國面粉龍頭企業先后四次聯名寫信給上級主管部門,要求禁用過氧化苯甲酰。不久,國家糧食局正式站到了“主廢派”這一邊。2006年,國家糧食局在其擬定的《小麥粉國家標準》草案中,明確提出禁用過氧化苯甲酰和過氧化鈣兩種化學增白劑,并將該草案報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廢派”提出多個理由質疑氧化苯甲酰的安全問題。“過氧化苯甲酰是強氧化物,它會破壞小麥中的葉黃素、蘿卜素;有關研究還表明其能夠致癌;過氧化苯甲酰的殘留物苯甲酸則被證明會引起肝臟負擔。”前述糧食系統權威人士對本刊記者說。
本刊記者獲得的一份會議通訊顯示,在2007年12月召開的“全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29次年會”上,面粉中禁用過氧化苯甲酰的提議被否決,理由是“禁用該添加劑的科學依據不足”。
因衛生部始終拒絕在《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禁用面粉增白劑,國家糧食局制定的《小麥粉國家標準》草案無法通過。至今,指導面粉生產企業的合法標準仍為1986年修訂的舊標準。
“兩個國家標準不能打架,衛生部的標準一天不改,國家糧食局的新標準一天就不能通過。”前述糧食系統權威人士對本刊記者說。
由于國家糧食局的呼吁和大型面粉企業的響應,目前零售市場的小包裝面粉大多不再增加面粉增白劑,“但問題是,這只占面粉總銷量的很小部分,大量面粉流向食堂、餐館、食品加工企業,那些面粉大多仍然添加了過氧化苯甲酰。”前述糧食系統權威人士說。
面粉企業和增白劑企業殊之爭
爭論之中,雙方都被指責受到某些利益集團的影響。
“主禁派”被認為代表了大型面粉企業的利益,意在擠壓小型面粉企業。該指責并非毫無道理,增白劑的超標甚至違規使用多發生在小型面粉廠。
除了增白,過氧化苯甲酰還能加快面粉的“后熟”。新磨的小麥粉粘性大,缺乏彈性和韌性,不易用來做面點,特別是用來生產饅頭和面包類食品會出現皮色暗、不起個、易塌陷收縮,而且組織不均勻。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貯藏后,上述缺點會得以改善。這種現象稱為小麥粉的“后熟”。
天然小麥粉需要的后熟時間一般為三周到四周,而在小麥粉中添加過氧化苯甲酰能使小麥粉在幾天內就可以完成后熟。因此,對于小型面粉企業而言,過氧化苯甲酰能為之節省倉儲面積和固定資產投資,減少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
另一項新近出現的指責是:“主禁派”的態度受到了國外進口面粉加工設備廠家的影響。因為過氧化苯甲酰的漂白作用,使得面粉企業采用國產設備就完全可以達到國外進口面粉加工設備的效果,因此“國外某些面粉加工機械商打著關心公眾飲食安全的幌子,通過禁用過氧化苯甲酰來達到對中國面粉加工設備的壟斷”。
“主存派”則被指與增白劑生產企業有染。因為過氧化苯甲酰只能用于面粉增白,一旦取消面粉增白劑,增白劑生產企業的命運只有停產、轉產。因此,在十多年來的爭論中,增白劑企業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或明或暗的方式阻止面粉增白劑取消。
據了解,這些企業多次向國務院辦公廳、國家信訪辦、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投訴,矛頭則指向國家糧食局“不懂科學”,甚至通過員工靜坐等方式表達對禁用增白劑的反抗。
誰來對中國老百姓負責?
除了禁用證據不足,衛生部反對禁用面粉增白劑的理由,還包括有可能影響面粉的進出口貿易。
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允許在面粉中不限量添加過氧化苯甲酰。歐盟內部銷售的面粉中均不添加過氧化苯甲酰,僅在出口面粉中添加。衛生部有關部門在今年8月同全國協委員馮平交流時也提到上述理由。“衛生部的人說,禁用過氧化苯甲酰會影響面粉的進出口。”馮平對本刊記者說。
但清華大學衛生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王晨光對本刊記者表示,這一理由并不令人信服:“國內市場,首先需要對中國老百姓負責。”
但無論如何,在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和去留之爭中,中國消費者并沒有實質性的話語權。
中國食品添加劑產業自上世紀80年代快速發展,至2009年已批準使用食品添加劑2500多種,年產值超過600億元。與此同時,濫用添加劑甚至非法使用添加劑所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被頻頻曝光,對包括添加劑在內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更嚴格監管的民間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與此呼應,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妒称钒踩ā芬幎ǎ?ldquo;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的范圍。國務院衛生行部門應當根據技術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及時對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的標準進行修訂。”
華琳認為,這兩條規定中隱含著的意思是,對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一般禁止,只有符合條件的才許可”;使用食品添加劑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確有必要,另一個是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此外,已經制定的標準還應該根據使用結果及時調整。
在他看來,那種“沒有證據證明面粉增白劑存在安全問題,因此不能禁用”的觀點是有悖于《食品安全法》的。
與此有關,《食品安全法》頒布之后,“主禁派”的主要觀點已由“面粉增白劑不安全”轉為“不必要”。據前述糧食系統權威人士透露,曾有糧食系統領導拍著桌子質疑:“離了增白劑,是蒸不成饅頭、搟不成面條、烙不成大餅還是不成油條?”
今年9月15日,一群特殊的“消費者”在北京西北部某律師事務所自發召開了一場“食品添加劑標準制定與公共策”座談會。參與者包括多位研究食品、營養與法律的專家,他們要求在策制定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反對少數專家和部門對標準制定的壟斷,也被與會的多位專家提及。
在他們看來,啟動一套程序裝置,避免商業以“科學”的名義侵蝕公眾利益,這對于食品添加劑標準制定至關重要。畢竟,對公眾而言,在不斷擴大份額的添加劑市場當中,存在且還將出現多少個“過氧化苯甲酰”,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